【人物春秋】话说林銮(2)
时间:2024-02-01 09:28 浏览量:
      有了“海丝”互动,回收当然是丰硕的。为引番舶入港,拓展对外贸易,林銮在唐开元年间(714~742年)便斥巨资,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命周仰在安海湾造七塔作为航标。七塔是:钟厝塔(埔头塔)、钱厝塔(云峰塔)、石菌塔(龙吟塔)、塔头塔(虎啸塔)、西港塔(凤鸣塔)、石兜塔(马嘶塔)、围头塔(象立塔)。塔高六丈有余,五层石砌结构。


    七塔造成后更使林銮如鱼得水,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他雄心勃勃地命王尧在后湖窟造船,船材多用来自渤泥(北婆罗州)的樟木。据载,船长十八丈次,高四丈五尺余,分上下二层仓;宽四丈二尺许,上平如衡下如刃;船有三帆,主桅高十丈有奇,可载货物三万余担。像这样的大货船到了林銮裔孙林灵仙(字应素)就有百艘之多(唐僖宗乾符年间)。

    林銮不但造塔作航标,造船扩大海上贸易,还在井林(桂林)设货仓,种植龙眼树以龙眼出口;在菌柄纺蔴以上下木柄合成船绳,更在北港的新店开售货场;茂亭则是林氏用于避暑的园林山庄;而池店、五店市、福埔、佘店则是接待南来北往商贾的馆驿。有了这番规划,不难想象当时林銮在海丝路上决非踽踽独行,而是千帆竞发中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员。

    东石现在还有很多关于林銮的民间传说,如《十八石宕白银》《鸡母鸡仔石》等。前者说的是黄巢义军入闽,林氏一家在盟仙宫旁把成为累赘的银子埋于地下,共有十八石宕之多,仅带些细软匆匆逃亡的故事。后者是说林銮利用龙江澳里五块大小不一、形似母鸡、小鸡礁石作为水位标尺,从而在涨潮时决定放航多大船只。后来,久经民间口头创作,这些传说竟都成为奇异的故事在东石一带流传着。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