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人物】蔡万才
时间:2021-12-29 12:27 浏览量:

      蔡万才,原名蔡万财,1929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竹南镇,祖籍晋江青阳蔡厝。1990年和2011年,蔡万才曾两次回家乡寻根,拜谒蔡氏家庙。1990年,他受兄长蔡万霖委托,专程到青阳蔡厝寻根,拜谒蔡氏家庙。2011年12月1日中午,蔡万才带着妻子和二女儿再次回到晋江,一起来到蔡厝祠堂寻根。80多岁的蔡万才十分慈祥、和蔼,行动缓慢自如。在蔡氏家庙,他向祖先牌位上了香,行了三鞠躬礼,跪拜祖先后,捐了3万元人民币给蔡氏祖庙,并接受市政府和族亲赠送的礼品,进行了座谈。之后,他来到了石鼓庙,翻看了蔡氏族谱。当他看到他爷爷的名字时,十分高兴。他说,爷爷和他说过,他们是晋江石鼓蔡,让他们有机会要回来祭祖。他激动地说:“我人在台湾,但根在这里。”据《青阳蔡氏族谱》记载,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的300多年间,青阳蔡厝大批族人迁徙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台中、嘉义、鹿港等地。蔡万才家族迁居台湾前,属青阳蔡氏西巷四房,在乾隆年间,其开台先祖青阳蔡氏第二十五世孙蔡希学移居台湾。从此青阳蔡氏家族在台湾繁衍生息,蔡万才是晋江青阳蔡氏第三十世孙,属“谋”字辈。

      蔡万才与哥哥蔡万春、蔡万霖同为台湾知名企业国泰集团的创始人。1954年,他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是台湾第一代企业家中少见的高学历代表。1957年,蔡氏兄弟共创国泰集团。1979年,国泰集团分家时,他分到了最少的家产——国泰产物保险,但因眼光独到,他迅速将公司发展成跨足金融、电信、建设、零售、娱乐、慈善文教等领域的大型财团,也就是富邦集团,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家。据台湾《联合报》2014年10月报道,“台湾当局开放新银行申设时,他筹设富邦银行,后又陆续成立寿险、政权、投信、投顾、期货、创设等。2001年,国内开放成立金控公司时,富邦集团也将旗下各金融服务整合成立富邦金股。富邦金股在10余年间,金控总资产从成立的4500余亿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1元人民币)至2014年已逾5万亿元,成长逾10倍,是台湾第二大民营金控。蔡万才家族在2012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以65亿美元高居台湾首富。2014年,蔡万才家族资产成长至76亿美元。排行第二大富豪(位居全球第173名)。富邦集团近年靠并购,参股,积极变身为两岸三地的华人代表性企业。有人认为富邦成功的关键就是并购,但对蔡万才来说,团队合作更重要,有些家族资产规模一扩大就闹分家,但在富邦,上阵还靠父子兵——老爸在后方掌舵,儿子在前线打拼。蔡万才今年已退居幕后,金融及电信事业,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富邦金控大董蔡明忠及二董蔡明兴接班负责,即使经营企业起过半世纪,86岁高龄的蔡万才只要在台湾,几乎每天都进办公室上班。‘总裁办公室’天天开张,关注市场发展,掌握富邦大小事。”

      蔡万才曾自豪,这一生就是选对了行业,因为台湾最适合发展观光、金融及医疗卫生技术产业,而富邦正是以金融业起家,继而跨足电信、百货事业体。蔡万才也曾许下富邦跨过五十“挑战一百”的目标,希望能继续开创下一个50年,期许下一代稳健经营,回馈社会对富邦的期待。

      蔡万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的经营理念和人才观息息相关。他重视风险控制。富邦内部人士说,多年来,总裁在每次会议上都强调的主题,一定是紧抓“风险管控”。显然“风险管控”成为蔡万才心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重视人才也是其取胜的法宝之一。蔡万才说:“我喜欢脚踏实地,表里如一的人,花言巧语,拍马屁,我不用。”

      在做企业上,蔡家也坚持低调的“老二哲学”。富邦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几乎都是市场老二。比寿险,即吃进了安泰人寿,也还是台湾老二的规模;比银行,“中国信托”可能还略胜一筹;比证券,元大证券是老大哥;比电信,“中国电信”占尽优势。但是分加起来,无人能出富邦集团之右,这应是蔡万才真正致富的密码,胜出关键。

      蔡万才认为,经营金融业要七分保守、三分冲劲,才会细水长流,要有时间慢慢成长,千万不能有暴发户心态。他说,创业第一代打基础,很辛苦,资本可能还不够付利息;第二代还是做得很辛苦,要购并;等到孙子时,控井水就有了,取之不尽,但不会泛滥。“事业要永续经营,第三代之后一定要借重外来的专业经营,否则事业就到此为止了。公司大了要上市募大众资金,每次增资,家族资金就稀释一点,自己的股份少了,自然要促进公司大众化,特别需要公司的专业化经营。”

      蔡万才与妻子蔡杨湘薰共育有4名子女,蔡明忠、蔡明兴、蔡明玫、蔡明纯。近年来,他逐渐淡出一线管理,管理大权基本交给两个儿子蔡明忠和蔡明兴。

      2014年10月5日,富邦集团总裁蔡万才于当天下午安详辞世,享寿86岁。

      

     

                                                                                                               (来源:晋江现代史人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