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胜迹】龙湖
时间:2023-05-04 10:08 浏览量:

    龙湖

         龙湖位于龙湖镇东南,水面面积1.6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9.6平方公里,蓄水量405万立方米,湖底高程一般为13米,岸高16-16.5米,具有灌溉、养殖之利。



                                                 关于龙湖


    诗人喜欢把晋江东南的龙湖比喻为闽南一颗明珠。其实,从卫星上拍摄到的龙湖更像镶嵌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一方璞玉。

    龙湖原先是靠近大陆的浅海,后因泥沙堆积封闭,水质淡化,遂形成一座福建第二大的淡水湖,面积1.62平方公里,蓄水量4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可达1.546万亩,有2500多亩的水面可供养鱼。龙湖水质甘洌,盛产的鳗、鲈、鲫鱼别具风味,自古以来更有湖鸭、龙虱和鳖美味驰名,其中“龙湖鳖”“龙湖鲈鱼”“龙湖鳗鱼”合称为“龙湖三宝”。尤其是“龙湖鳖”,其鳖壳裙边呈金黄色,俗称“圈金沿”,极富营养,有滋阴补肾的作用。龙湖沿岸总长20余里,湖面狭长形,南端原有两座圆形礁石,浮露水上形同龙目;湖中部稍弯,似龙身屈曲;湖北港汊旁生,宛如龙尾。每当日照水面,金色涟漪闪烁,如一条巨龙腾跃欲飞,因而得名“龙湖”。

    明代晋江著名文人陈让曾这样描述龙湖:华表山脉逶迤东行,在离海十里处形成马坪山,又于此处分出两条山脊,并赴大海,形势一如盘旋飞舞的双龙。中间那深洼处,就是天然形成的龙湖。龙湖周围40里,蓄积四面群山的雨水,就像一面承露注膏的金盘,历千百年不溷积、不干涸。天将下雨时,那湖光水色就先有变异,仿佛神物在湖水上飞腾。之后,风雨便来临了,居住湖边的人就一直凭借这现象来观测天时的。透过清澈的湖水可以看到湖心有处五六亩大的平地,长着披离的水草,当中却有一丈见方不长水草的地方,深得测不到底,世代相传这是龙湖的水脉,可以直通到东洋大海,人们称之为“龙井”。《山海经》云:“应龙处南极。”龙湖临近大海,湖水既深且清,没有车马俗物来混浊,没有风浪来打扰,该是一处神物居住的好地方。

    关于龙宫

    千百年过去了,今天的龙湖,虽然环岸的人家多了,湖边的道路交织如网,但是湖水还是那样清澈莹净。从围(头)泉(州)公路经过的人们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象:龙湖水一平如镜,映照出岸边一行行高大的绿树和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几艘轻舟从水面轻轻划过,留下长长的波痕和欢快的歌声。湖边阡陌纵横,墨绿的橘园、翠绿的蔗田得到湖水的灌溉,长得分外滋润。湖西岸临水矗立着一座庙宇,左右配建亭台楼阁,庙后翼护一道长达数百米的围墙,如巨龙腾跃,十分壮观。那座庙宇是自古有名的龙宫。

    古人深信龙湖里隐藏着善能兴云播雨的应龙,于是在湖边建造了龙王宫,塑像膜拜。每逢干旱成灾,远近的人们便穿戴白衣白帽,成群结队,焚香步行到龙宫求雨。宋代名宦真德秀守泉时,曾作《龙湖祝文》传世:“……晋邑之南,龙湖在焉,渊渟莹彻,周数十里,盖有神物宅其中。湖上有祠,灵应夙著,某以城钥之守,弗克躬造,而命邑尉往致祈焉……”此后,每逢“岁大旱,贤守令皆躬祷焉。焚牒水上,有鱼虾迎牒则雨立至,无则雨未可知也”。龙湖离郡城60里,龙神庙位在湖西,远离大路,是幽僻的去处,远在泉州的府知、县令亲来祷祝,至成常典,足见对该庙龙神的崇重。

    龙湖龙宫前今存几方清代碑石,记载着该庙的兴衰历史。

     一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任陕西延绥总兵官左都督施世骠撰文的《龙湖祷雨颂德碑记》,记录了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龙宫遭毁,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将军施琅率水师攻下台湾的第二年,荣归故里,看到这座有名的宫庙倾圮于草丛中,深为痛惜,遂倡议予以修复。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春,因连月不雨,旱情严重,兴泉道观察佟沛年、泉州知府时腾蛟、晋江知县王士一行“露顶步烈日中,诣龙湖庙,拜取湖水数斗以归”。又与提督梁鼎,在城中设社坛,率文武宾僚,烧香祷告,求得“大雨连朝”。其盛况可想而知。

    一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所立的《重修龙王庙》碑,当时泉州知府崇福不仅带头捐银100元修庙,还亲自为此事写了碑文。文中谓:“自前次捐修以后,迄今已历七十余年。”据此推算,该庙在清嘉庆年间还曾重修过一次。

    又经20余年,即清同治元年(1862年),龙湖龙王庙再次重修,又立《重修龙王庙记》碑一方。

    龙宫前还立一方双面石碑,正面为清雍正三年(1725年)镌的《廉明县主太老爷叶明示功德碑》,背面为清雍正九年(1731年)镌的《官湖》告示。其中记录着一段公案:龙湖本系官湖,明初始征鱼税,每年计收课米四石二斗六升,折银一两五钱,由湖边许、留、翁、吴、林诸姓承纳。清初有势宦家占龙湖为己业,年收税银达30余两,沿湖百姓不堪其虐,以豪强“横征靡极,脂膏已尽,虽生犹死,舍命求生”上告于晋江知县叶祖烈,得他秉公判断,将龙湖判还诸姓湖民:“嗣后湖内草蔬、湿生等物,准尔等照旧急公输课,下湖采取。”众湖民感恩,为立碑颂德。到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县令换成王之琦,又来了个折中,批示:“课米为数无多,留之仍启争端,请行一概蠲免……任听小民钩藻捕取湿生,共受其利。”这方碑石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农民的苦难和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及经济状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

    以上几方古碑,已被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经龙湖旅菲华侨及旅港同胞踊跃捐输,龙玉村群众积极支持,快要倒塌的龙宫整修一新。

    修复后的龙宫坐西向东,气势轩敞。背靠龙湖亭、五斗2个自然村组成的龙玉村,面对清波粼粼的湖水,入庙处起造一座高5米、题额为“龙门圣地”的石牌坊,庙后有两道350米长的青瓦黄墙蜿蜒围护。围墙内辟出5亩多园地,广种花木,中立《龙湖祝文》等碑刻。

    庙堂为花岗岩水泥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高耸的屋脊上塑彩瓷剪成双龙戏珠。庙门上高悬“配乾有象”金字牌匾,楹联为“庙拱莺山迎爽气,门襟龙水挹清晖”,横额为“英灵万古”。庙中神龛里供龙王及夫人神像,高五六尺,扮相和蔼慈祥。旁列文武判官塑像各一尊。庙中悬“万物沐思”“化被草木”“德及四方”数匾,柱上楹联有“神灵欣得地,水活自通天”“泽被寰区赞天地而资化育,功施社稷为霖雨以润苍生”“螺岫当头观胜概,龙泉扑面听清音”“此地那能兴云降雨,有神足以赞化调元”,精要地概述了龙宫的胜景及龙神兴云布雨、润泽万物的功用。庙前配建石埕、戏台,庙旁建有九曲桥、湖心亭、迎宾楼。

    人工建筑与湖光水色浑然一体,加上湖边特有的清风爽气,吸引了四方游客,往来如织。

     

    (来源:晋江胜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