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朱子思想与石井书院(5)
时间:2024-07-01 09:46 浏览量:
     重视理学教育思想的建设:书院是福建朱子学派研习、传递、继承、发展朱熹的学术与教育观点,培养“忠君爱国”人才的基地之一。因此,书院以儒家正学,尤其是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为基本教材。学规则相应地沿袭朱熹自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即,第一,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第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第四,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第五,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同时,书院还开展“教与学”的多样化和自由讨论的活动。即:授课、问难、论辩,师生各抒己见,从而扩大学术传递。正是这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良好学风,书院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推动了安海文教学术思想的发展。

    石井书院是安海文化古镇文教昌明的象征,人才辈出的摇篮。她历经了700余年兴衰起伏而延续而传承先师的理学思想,尤其是儒生研习五经之首的《易》蔚然成风。从著书立说上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黄志清撰之《易说》、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蔡嗣襄撰之《读易堂集》,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翰林院编修陈万策撰之《四书注义》等,先后刻印出版。从科举业上看,仅明景泰元年(145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的195年间,安海举人及第者80人,其中《安平志》注明学《易》者43人,斯可窥见当时文化之一斑。再从培养的人才广泛性来看,文有明一代晋江著名的文学家王慎中,为文与李攀龙、王世贞等齐名,唐顺之称之为200年来中兴的文士。武有启蒙、成熟、战斗在安海25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重臣有“少服朱训,迄今通籍校礼闱”的礼部尚书黄汝良。名师有明代理学家蔡清的业师庄概。目录学家有家藏经史典籍8万余册的布衣入康熙朝翰林院的黄虞稷。宗教界知名人士有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范道生、喝浪。慈善家有闽南著名的育婴堂创始人倪人俊。此外,还有华侨和海商李寓西、陈斗岩、曾友泉、郑芝龙和施世榜等人。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书院的教育与影响。书院走向辉煌,又显示出她在安海文化中的突出地位,被世人誉之为“石井书香”,安海八景之一。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