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朱子思想与石井书院(4)
时间:2024-06-03 09:41 浏览量:
     正是朱熹对安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历次的到来,既是“访父执,与耆士论说经义”,也是为了到其父讲学过的“鳌头精舍”施教,用朱熹自己的话说:“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故《晋江县志》载:“得朱紫阳簿同,往来过化,海滨邹鲁之风,闽南佛国之号,由来旧矣!”安海经朱子悉心教诲,很快涌现出一群朱熹的高足。如客居安海的傅伯成,少从学朱熹,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第,“庆元党禁”初期,任大府寺丞,刚直敢言,进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朱熹,不当目以伪学。”又言“朋党之弊,起于人生好恶之偏”,伯成既笃信理学,又纯实无妄,表里通达,乐称人善,语及奸邪,则词色惧厉。此外,还有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高禾,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高溉和安海鳌西蔡氏开基祖蔡行实等,皆学问精湛广博的人才,可见朱熹在安海的教育成果不但可观,而且,其教育思想,一代延续一代,转相传授,因而促进了安海文教事业的向前发展。

    朱在,字敬之,朱熹季子,乾道五年(1169年)正月出生,荫补承议郎,嘉定初任泉州通判,奉郡守邹应龙之命,主持石井书院营建工程,继承“二朱过化”的德泽,卒后,赠银青光禄大夫。

    乾道年间(1165~1174年),傅伯成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的功绩,将“鳌头精舍”辟为“二朱先生祠”,绘制二朱像奉祀。嘉定初,镇官游绛、郡守邹应龙循民之请,创办石井书院,邹公拨公帑40万缗,令漕舶两司捐助,命朱在主持书院的营造工程。书院按州郡学宫的规制,将祠宇、讲堂、藏书阁作为书院的三大基本建筑。书院于嘉定三年(1210年)冬动工兴建,五年(1212年)秋竣工。石井书院创办之后,继承朱子思想,开展各个层面的办学活动。

    规范供祀制度:石井书院与全国所有的书院一样,对尊崇的先师都有法定的祭奠活动,所不同的是,石井书院所供祀的主要对象是朱松、朱熹兼及朱在。因此,石井书院的祠宇,俗称“朱祠”,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书院创办伊始,即规定生员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仿效郡邑礼仪,举行隆重的“释奠礼”,奏六篇乐章,以表对先师理学思想的尊崇,仿效的榜样。此外,每年还举行春秋二祭,四册里长主持,朔望焚香供茶,书生轮东祀之。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