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朱子思想与石井书院(3)
时间:2024-05-06 09:23 浏览量:
     朱熹14岁丧父,15岁遵父遗嘱,迁居武夷山胡宪(字原仲)、刘勉之(字致中)五夫里,依父执刘子翚(字彦冲)生活,师事胡宪。二刘与胡均好佛,熹也信佛。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年)登进士第,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主同安簿,赴任途经南平时,曾拜见父执李侗(字愿中,号延平),“初见侗,即与论禅。侗正其误曰:‘悬空理空,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元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外领会,便自己见道’。教熹看圣贤言语”,熹“心疑而不服”。朱熹告别李侗后,是搭乘闽江船至福州,并沿古道经洛阳、安平桥直抵同安。这次顺道来安海,特为安海古刹手书“普现殿”之匾额,表明朱熹主同安簿之前,仍信佛教。

    朱熹就任同安主簿后,因当时同安郡属泉州府,常往泉州,安海又是其途经之要站,公余之便,多次亲临安海。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在闽南逗留近一年,使朱熹有较多的机会来安海,目睹安海海交发达,贸易兴隆,建设辉煌,有“一镇六桥”之说,即安平、东洋、内市、甘棠、佳坂和皇恩诸桥,桥梁纵横,陆通四方,是“外引内联”的繁华市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兴盛,尤其是士民受其父朱松理学思想的熏陶,“满街都是圣人”。对比闽北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制约经济的发展感触良深,盛赞安海“海滨邹鲁,文明气象”。更有意思的,安海各宗教学派相安并存,但又在某些方面出现对立的现象,尤其是佛教背弃儒家的伦理纲常而使朱熹感悟:“李先生为人简重,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所有这一切,可能就是朱熹“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不我欺矣”之动因。足见安海是对朱熹“逃禅归儒”有着密切影响之地。于是,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月,朱熹正式拜李侗为师,手书“鸢飞鱼跃”4个字,比喻圣王所谓“教化明察”,使万物各得其所,向李侗表白自己已接受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心态。从此以后,朱熹专心儒学,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