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郑芝龙向清廷投降,郑成功毅然举起背父救国旗帜,招募义士,操练兵马。清廷一时无法扑灭这支抗清的队伍,对郑成功实行“改剿为抚”政策。清人江日升的《台湾外记》和杨英的《从征实录》均有同样的记载,明永历八年甲午,即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清廷派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阿山和郑成功之弟郑度舍来安平,与郑成功谈判。郑成功指定和谈地点为安平报恩寺,这实有其深刻含意。九月初,郑成功调甘辉、王秀奇、万礼、周全斌、黄廷等22将,并水师之将往安平“列营数十里,旗帜飞扬,盔甲鲜明,密布锹藜鹿角,好似铁桶。”九月十七日,叶、阿两使到安平,住报恩寺,其随从精骑数千、步兵万余,漫山扎营,各相提防。
谈判一开始,郑成功提出要先开诏书,经酌议后,方可剃发。叶、阿两人则要郑成功先剃发,后开诏书。双方互争数日未定,成功以叶、阿无定见,约二十五日再面会确商。二十四日凌晨,清军兵马全撤,叶、阿两人退回泉州。
据《安平志》载,顺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六月十七日,清廷为隔绝安海人民与郑成功义师的联系,强迫百姓迁界,辛丑六月二十八日,纵火烧毁报恩寺。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因该寺为郑成功与清使谈判之所,故无人敢为重修,遂成废丘。
(来源:晋江史志2008.3)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