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历史的见证今尚在——记原报恩寺的一棵朴树(1)
时间:2023-08-01 09:25 浏览量:
     晋江市安海镇西垵村东北角,至今尚存有一棵原报恩寺的朴树。它是当年郑成功展现民族气节,与清廷派遣差官在原报恩寺谈判时的历史见证。该树历经劫难,竟能独存,这其中有其缘故。该树现可代表原报恩寺遗址的所在地,有其历史价值,应受到保护。


    据《泉郡晋南地名探源》中的“寺庵考”载,报恩寺,初曰福安寺,在安平靖西境。始建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十月,系安平龙山寺僧云林捐缘倡建。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宋幼主端宗避难路过,于此处设道场祭其母。是故,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甲寅重修时,乡人易名为“报恩寺”。又据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神州国光社版)载,明隆武二年四月,郑芝龙入仕明廷后,隆武敕建,郑芝龙督造,扩建鼎新,由原三开间二进,改建为三进院落。且东西陪护厝,总构达99间之众。时隆武帝亲赐“报恩禅寺”,常住僧尼近百名。官赡田如仪,以永梵修。

    后郑芝龙向清廷投降,郑成功毅然举起背父救国旗帜,招募义士,操练兵马。清廷一时无法扑灭这支抗清的队伍,对郑成功实行“改剿为抚”政策。清人江日升的《台湾外记》和杨英的《从征实录》均有同样的记载,明永历八年甲午,即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清廷派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阿山和郑成功之弟郑度舍来安平,与郑成功谈判。郑成功指定和谈地点为安平报恩寺,这实有其深刻含意。九月初,郑成功调甘辉、王秀奇、万礼、周全斌、黄廷等22将,并水师之将往安平“列营数十里,旗帜飞扬,盔甲鲜明,密布锹藜鹿角,好似铁桶。”九月十七日,叶、阿两使到安平,住报恩寺,其随从精骑数千、步兵万余,漫山扎营,各相提防。

    谈判一开始,郑成功提出要先开诏书,经酌议后,方可剃发。叶、阿两人则要郑成功先剃发,后开诏书。双方互争数日未定,成功以叶、阿无定见,约二十五日再面会确商。二十四日凌晨,清军兵马全撤,叶、阿两人退回泉州。

    据《安平志》载,顺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六月十七日,清廷为隔绝安海人民与郑成功义师的联系,强迫百姓迁界,辛丑六月二十八日,纵火烧毁报恩寺。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因该寺为郑成功与清使谈判之所,故无人敢为重修,遂成废丘。

    (来源:晋江史志2008.3)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