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感受石井书院(3)
时间:2023-02-27 16:25
浏览量:
由于二朱在石井鳌头精舍的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理学在这里传播开来。泉州石井,也就是今天的安海,在当时被称为“闽学开宗圣地”。理学的传播促进了石井当时的文化发展,石井镇文教昌旺,文风鼎盛,安海也就成了文化古镇。乾道年间(1165~1174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的功绩,便将鳌头精舍修建成“二朱先生祠”,并绘朱松、朱熹的画像奉祀其中。嘉定三年(1210年),朱熹之子朱在来安海任镇监。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议建“石井书院”,“邹公应龙然其请,捐公币四十万以倡”,并派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年),石井书院落成。石井书院,是在原朱子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而朱祠的前身是鳌头精舍,所以,精舍、朱祠与石井书院,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石井书院,其规格是按州县学宫建造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中间有牌坊门廊,有大成殿、尊德堂,两侧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等4座斋堂,并于尊德堂中绘制二朱先生像,同堂异室而祀。据宋留元刚《石井书院记》载,“制(大成)殿于中,(尊德)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檐楹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合四百万”。足见石井书院在当时确实是一座宏伟的教学殿堂。

(来源:晋江史志2008.3)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