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泉州木偶艺术改革的先驱(3)
时间:2024-06-03 09:29 浏览量:
     为此,泉州木偶剧团不仅誉满全国,而且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被称为“地主剧团”。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严格的财经管理制度,先后在团址(通政巷安溪王氏祠堂)搭建东廊,再盖西廊,征地兴建排演场,投入剧目再生产,年年更新常演剧目的服装、布景、道具,添置乐器、灯光器材,群策群力,形成“以团为家、爱团如家”的风气。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使这个曾挂名国营的县一级的自负盈亏剧团,彻底走出困境,并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援助经济困难的兄弟剧团。

    在泉州木偶剧团的鼎盛时期,遵照上级指示,尤智生同团长张秀寅还开展对泉州木偶传统艺术的抢救、整理工作,在市区范围内收集一批高质量的傀儡笼,安排几位文化水平较高的老艺人重述,聘用工于书写者对傀儡簿(含《目连》及《说岳》等“笼外簿”)严格校正,将原未抄入的“亥、自意亥”重新口述抄入,并依照福建省文化局统一规格分册装卷。这项政府拨专款的抢救整理工作,持续到1959年。另一部分具代表性的古抄本,则裱褙收藏,音乐卷记录后油印。由于该工程严肃认真、管理严密,使泉州木偶剧团拥有雄厚的宝贵资料。

    泉州傀儡业在近百年间,仅市区就有30余个班馆,经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已渐趋衰落,再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侨汇中断、抽丁逃丁等历史原因,造成民生凋敝、经济衰败,赖以生存的班馆已所剩无几,汇集于解放后组建的泉州木偶剧团的演师之中,堪称名家者,屈指可数。为做好传承工作,1957年泉州木偶剧团在魁星楼(现址华侨大厦)开办演员训练班。翌年,张秀寅、尤智生均不再担任率团出省的工作而留泉安排业务,分别兼任训练班正、副主任。在教学上,他们根据这批艺师各具的专长,把线工、唱、念3个项目分开,择优从教,使三方面教学交叉有序地进行,从而改变过去一班一馆的教学方式。文化课则与梨园、高甲训练班合并在明伦堂进行。由于选派得当,配备完善,几位体弱的知名老艺师,也因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培养下一代,他们倾注了毕生精力,使泉州木偶艺术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来源:晋江史志2008.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