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Null
    • 备注/文号:号
    • 发布机构:金井镇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09-03-26
    晋江市金井镇人民政府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时间:2009-03-26 00:00

    金井镇人民政府2008年度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编制。本年报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咨询情况,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工作人员和收支情况,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附表等八部分组成。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08年5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本报告的电子版可在“晋江政务网”门户网站(www.jinjiang.gov.cn)下载。如对本年报有疑问,请与金井镇党政办联系(地址:晋江市金井镇综合服务中心,邮编:362251,电话:85381065,电子邮箱:jjzzf@yahoo.cn)。 

    一、概述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重要举措,省、泉州市、晋江市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动员部署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制定完善配套措施,尽快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修订工作,并将2003年度以来的主动公开类政府信息进行公开。金井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目前已编制完成金井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并上网公开,完成2003年度以来的主动公开类政府信息网上发布工作,公开信息总量达405条。2008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建工作机构。我镇指定党委秘书李蔚民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领导,确定镇党政办作为政府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设立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

    (二)编制公开指南和目录。完成《金井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金井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工作,科学界定信息公开范围与内容。

    (三)健全工作制度。按照《关于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文〔2008〕47号),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发布保密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不发生泄密问题。

    (四)梳理和公开政府信息。严格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科学划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公开”三类信息,全部完成2003年以来的政府信息梳理工作,至12月31日,公开信息总量达405条。对2008年5月1日以后的生成的主动公开类政府信息,按照条例规定做到在信息生成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依申请公开类信息在受理申请15个工作日内答复。

    (五)推进载体建设。认真做好在“晋江政务网”的“政府信息公开模块”信息公开工作。二是设立公共查阅点。在市档案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图书馆由市公开办统一设置公共查阅点。三是设立统一受理点。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档案局窗口作为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负责做好政府信息的当场申请受理工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我镇组织专门人员对政府信息进行了梳理和编目。截至2008年底,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05条,全文电子化率达100%。 其中,机构设置类信息109条,占26.91%;工作动态类信息148条,占36.5%;其他应主动公开信息148条,占36.5%.

    (二)公开形式 

    1、互联网 

    在“晋江政务网”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金井镇子栏目。 

    2、公共查阅点 

    在市档案馆、市图书馆为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中心。在镇党政办设立了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点,为公众提供我镇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2008年我镇未接到相关申请。 

    四、咨询情况

    2008年我镇未接到相关咨询情况。 

    五 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全市受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申请0件。 

    六、工作人员情况 

    我镇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兼职人员3人。 

    七、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如何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拓展公开形式、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和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一)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选择若干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信息作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不同领域的政府信息的公开规则;研究推进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信息的公开。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处理、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编制、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类目备案、重大决定草案公开情况备案、向档案馆、图书馆送交政府公开信息等工作;继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评议制度。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政府信息公开业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公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通过报刊新闻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行使知情权。 

    八、说明与附表

    (一)主动公开情况

    2008年主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数为405条。

     (二)依申请公开情况

    2008年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数为0件。

    (三)附表

     

     

     

    附表一   主动公开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主动公开信息数

    405

    其中:全文电子化的主动公开信息数

    405

    新增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数

    0

    送交档案部门公开信息数

    405

    其中:纸质文本数

     

    电子文本数

    405

     

     

    附表二  依申请公开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

     

    申请总数

     

    其中:1.当面申请数

     

    2.传真申请数

     

    3.电子邮件申请数

     

    4.网上申请数

     

    5.信函申请数

     

    6.其他形式申请数

     

    对申请的答复总数

     

    其中:1.同意公开答复数

     

    2.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3.否决公开答复总数

     

    其中:(1)“非《条例》所指政府信息”数

     

    (2)“信息不存在”数

     

    (3)“非本部门掌握”数

     

    (4)“申请内容不明确”数

     

    (5)“免予公开范围1”数

     

    (6)“免予公开范围2”数

     

    (7)“免予公开范围3”数

     

    (8)“免予公开范围4”数

     

    (9)“免予公开范围5”数

     

    (10)“免予公开范围6”数

     

    (11)“免予公开范围7”数

     

    (12)“免予公开范围8”数

     

    (13)其它原因

     

     

    附表三  咨询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提供服务类信息数

     

    网站专栏页面访问量

    人次

     

    现场接待人数

    人次

     

    网上咨询数

    人次

     

    咨询电话接听数

    人次

     

     

    附表四  申诉情况统计表

    指标

    单位

    数量

    行政复议数

     

    行政诉讼数

     

    行政申诉数

     

    其中:对本部门首次处理不满意的行政申诉数

     

     

    附表五  政府支出与收费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收取费用总数

     

    其中:1.检索费

     

    2.邮寄费

     

    3.复制费(纸张)

     

    4.复制费(光盘)

     

    5.复制费(软盘)

     

    收费减免总额

     

    其中:减免人数

    人次

     

    政府信息公开指定专职人员总数

     

    其中:1.全职人员数

     

    2.兼职人员数

     

    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项经费

    万元

     

    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支出

    万元

     

    与诉讼有关的总费用

    万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